欢迎访问安徽财经大学社会合作处!

立于深情守信念 50年弹指一挥间——我校会68甲班古稀老人建群记

发布者:谈伟发布时间:2017-10-19浏览次数:264

“聚少离多人生路,似曾相识又陌生。离别五旬今相知,同窗四载不了情。遥想当年有趣事,各论悲喜皆可听。而今相逢费千辛,有谁不惜此光景!”这是一首出自我校会计专业68届甲班邢军老人之手的诗。毕业近50年,他们班级老同学们又通过微信群重聚一堂,邢军老人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为完群而歌》。1968年,会68甲班46名同学被分配到全国22个省市,半数是国企,很多是军工企业,没有电话、没有单位地址,只有代号、信箱。半个世纪过去了,他们一个不少的全找到了,并建立了微信群,班级老同学年龄最小的也有72岁,年龄最大的已经79岁了。尘满面鬓如霜,纵使相逢应不识。现在的他们,每天在微信群里相聊甚欢,其乐融融。不少同学表示:“看班群已经成了每天必做的事。”

一个都不能少

时光荏苒,转眼50年,由于通讯不发达,除少数同学间有联系外,大部分同学都失去了联系,岁月越久,就越思念,历久弥珍。薛志良老人告诉我们说:“大家都有一个共同愿望,尽快和全班同学取得联系。”今年5月26日,江浙的几位同学相约来安徽看同学,聚会时,钱安凤、毛柏薇提议建立一个班级微信群,立即得到了在座同学的响应,陆国藩主动承担起建群的重任。

班群建立后,几位同学通过人找人的“墨渍扩散”方式,纷纷与有联系的老同学们交流,将他们拉进班群。不到半月,群内成员就已扩展到了24人。微信中老友聚会的喜悦,激发了大家想找到更多同学的热情,众人纷纷提供线索,并于无形之中立下了“一个都不能少”的信念。

哪怕千万里,也要把他(她)找

寻找同学的过程非常曲折,但在同学情的鼓舞下,他们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

同学徐安民分配到湖南株洲军工企业。当年只有代号,上网多次搜寻才找到现在单位名字。打株洲114查到电话号码,该单位接电话的女士说他们有退休人员8000多,无从找起。是老同学一个又一个电话,同学情深,感动了对方,硬是从8000多退休职工中把徐安民找了出来。同学邢军,分到阜阳一军工厂,上网查到新厂名,114查到电话号码,该单位人事部门工作人员查了退休名录,说单位没有这个人。张敦胜同学和对方一点一点回忆分析,老邢退休十几年了,多高多壮,哪年上大学,学的会计,干财务的。终于对方想起来了,说有个叫邢军的,早年去深圳分公司了。几经周折,改了名字,终于找到了联系电话。

孟昭忠是通过网络,从沈阳军工十几个工厂中,打了几十个电话才找到的。牛家典是谢兰英不辞辛苦上门找到的,她打了无数电话,查了牛原单位退休名单,向退休老人打听,均无果。最后动用了警方的户籍系统才查到,竟然无意间发现他是自己邻居姐姐的邻居,也算巧合。分配到上海江南造船厂的王保香,厂退管会说查无此人。最后是马福宜通过查户籍在她老家江苏溧阳找到了她。赵忠平同学没有任何信息,陈秀云与赵是同一个县,她通过给他老家打电话,这才找到赵忠平。在找人过程中,大家不放弃任何一点希望,群策群力,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成功。在这期间,最难忘的是寻找最后一位同学——分配新疆的杨舜华。

杨舜华老家安徽阜阳,大家认为她可能调回老家,她有个姐姐在老家医院,在电话查遍阜阳、亳州的医院,及毕业中学后均一无所获。后几近放弃,但在“一个都不能少”的信念支持下,冯献琴托人从蒙城查户籍,原来她还在新疆,但只有乌鲁木齐的家庭地址,却无电话。冯献琴立即发去一个联系快件,因路途遥远,几天后才到。毛柏薇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即托她一个乌市的初中同学帮忙寻找,并让女儿网搜这个地址,惊喜地发现地址就是自治区地税局的家属院。当天同学上门寻找,一下就找到了。2017年7月7日21时20分,当手机屏幕微信字条显示“毛柏薇邀请杨舜华加入了群聊”后,群主吴国平宣布“我班是一个完完整整的群,从5月27日到7月7日,整整40天,完美收官。”至此,会68甲班的所有同学全部找齐。

虽无显达无显贵,却可骄傲却可颂

会68甲班46人,虽然没有出现什么大人物,也没有人上过富豪榜,但都在各自单位各自领域各有成就。该班大部分同学一生都从事经济工作,很多都是高级经济(会计)师、公司高管、科局、县处级干部,还有少数学者教授、厅级干部,有的厅级干部还是国内知名专家。虽然有6位已不健在,还有6位身体欠佳,但也都是儿孙满堂,晚年幸福。相聚后,薛志良老人说:“在沉渣泛起、物欲横流的冲击下,我们这些在河边走了几十年的同学,没有一个出事湿鞋的,这是多么不容易的事!大家都以母校为荣,以能够为母校添光增彩感到无比的骄傲。会68甲,品学甲等”。焦焕章老师在得知同学全部找到并建立班群后发来贺电:“喜见安财大学子——会68甲班老友建群记。其情真意切,令人动容”。许多同学也不禁吟诗作赋,抒发激动的心情。

陈进老先生诗赋所言“沧桑巨变,感慨唏嘘。网络时代,同学建群,虽远隔千山万水,如同在家。视频通话,微信聊天,万语千言尽在微信群中。同学友谊,情深意浓,畅叙家事,互道珍重!夕阳无限好,如意开心情更浓!愿群内同学,健康常在,无病无灾,万事俱兴!”

这个最小年龄72岁的微信群,也引起了媒体的关注和重视。山东《鲁网》于8月2日发表《一个都不能少——古稀老人建群记》,《新华网》于8月9日发表《34位大学同学49年前奔赴各地,现靠微信群欢聚一堂》。不忘初心,勇于担当的安财精神也随文远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