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安徽财经大学社会合作处!

余新平:再回首 梦想升起的地方

发布者:吴洁文发布时间:2018-03-12浏览次数:196

余新平,男,1983年毕业于我校会统系商会专业,原南京粮食经济学院(现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系副主任、副教授、原南京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外部监事,现为江苏天信咨询集团董事长、立信中联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合伙人、中国资深注册会计师、中国粮食财会研究会副会长、中共江苏省注册会计师协会党委委员、南京紫金农商银行独立董事、江苏代账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江苏粮食行业会计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外贸会计学会常务理事、南京财经大学会计专业硕导、南京审计学院审计专业硕导、南京理工大学会计专业硕导。

采访中,见到记者,余新平热情地招呼记者坐下,举手投足间透露着和善与慈爱。

安财,有梦就有希望

“我进入安财是1979年,改革开放恢复高考的第三年,和其他赶上时代节点的人一样,在时代的召唤下带着新奇和懵懂进入大学。”

那个夏天,余新平背着行囊,从家乡一路风尘仆仆赶到学校。从不知道大学代表着什么,到四年后离别时的难舍难分;从只身一人来到学校的孤单,到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从初入校园的迷茫困惑,到读万卷书后的充实与满足;从不知道未来去往何方,到脚踏实地风雨兼程为理想拼搏,可谓是受益良多。

忆起大学生活,余新平满脸荡漾着灿烂的笑容。“大学是我人生最重要的四年,而安财给了我很多,更是我梦想升起的地方。”余新平的大学时期,那时候学校还是在交通路,校园只有一百多亩地,只有三栋楼,一栋教学楼,一栋男生宿舍,一栋教师办公楼还兼女生宿舍,住得简陋,吃得简单,但精神食粮却是富足的。马列主义、劳动价值观、会计等种类繁多的科目开拓了他的眼界,让他感受到新时代知识的力量,不断地向新的境界开拓。余新平笑道,“用鲁迅的话来说,我们那时候真的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啊。”环境的艰苦也被他当成一种宝贵的财富,让他更加珍惜学习的机会。

四年丰富的大学生活不仅锻造了他自强自立的性格,更锻炼了他的体魄。生活中,余新平十分热爱运动,篮球、排球等运动项目样样喜欢。同时他还是班上积极分子,主动关心班级的大小事情,并负责班级宣传工作。谈到做墙报,他笑着说出自己的独到理解:“班级文化氛围关系着班级凝聚力,所以墙报做的好坏也时刻影响着班级,不是么?”言语之中处处体现了他的真诚无私及对班级的热爱。

学习,靠的不仅是蛮劲

余新平,1979年入校学习,毕业后分配到南京粮食经济学院会计学系教书,后任教研室主任、系主任助理、系副主任,1995年在学校创建江苏信达会计师事务所,兼任所长,在校期间他发表论文40余篇、主编教材4本、出版专著2部;1988年破格被评为讲师、1993年破格被评为副教授。1999年会计师事务所脱钩改制,他响应党的号召带领七个老师创办了江苏天信咨询集团。

当记者问到他是怎么取得今天的成功,他笑着说道:我也谈不上什么成功,只是一步一个脚印,做了一些随遇而安,水到渠成的事情,从学会计到教会计再到干会计,直到发展现在的咨询集团。谈到在大学学习时,有什么好的建议时他说:大学时代可以说是人生的黄金时代,这个时期的同学们精力旺盛、活力十足、无忧无虑、自由空间大、是人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如何安排好大学生活非常重要,我认为大学的首要任务还是学知识,除了学好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还要广学博览。我的体会是大学可能是人生学习的最好阶段,走向社会以后,再也没有这样的学习环境和条件了。谈到学习方法时他说:“学习,靠的不仅是蛮劲,蛮是一种态度,是一种坚持,的确需要。但是就我的学习方法来说,我还是建议大家不要死读书、读死书,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读书要和实际紧密结合,学以致用。”大学时代的余新平对书本渴望又虔诚,同时他也建议同学们在人生最宝贵的读书时期多看书,培养看书的兴趣。同时,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需量力而行,一步一个脚印,一蹴而就是不现实的。

母校,携手共赢未来

谈到会计,余新平笑道说:现在可是个会计时代,全国有1600万会计人员,每100人中就有一个是会计。据统计,全国在读大学生7个人中,有一个人是学会计的。过去我们上大学时有人问我是学的什么专业,我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学的是会计,哪像现在读会计专业学生那么自豪啊。现在可以说是哪行哪业都少不了会计,会计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这也正验证了马克思在《资本论》里所论述的: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

立足于自己的工作经验,余新平对母校会计专业建设以及未来发展充满希望,并有自己的见解:每个学校建设自己的特色专业时侧重点不同,我校可以坚持走“不是第一,争做唯一”路线,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和就业引导等方面开创自己的特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实用型人才,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与时俱进,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展现新一代安财会计系学子的精神风貌。

悠悠清风夹暖意迎面拂过,漫漫时光三十年弹指一挥。余新平也表达了对母校、对师弟师妹美好的祝愿:“愿山水不老、人情不淡,母校是一个特别的地方,要用一辈子记忆。”


   



    (学生记者:申家俊 李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