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邓本川,男,1978年—1982年在安徽财贸学院计划统计专业学习。毕业后分配在福建省商业厅工作,2002年调往福建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先后任办公室副主任、调研员。现已退休。
(1998年10月入学20周年返校时摄于交通路校区礼堂前)
2018年10月28日,我们与邓本川校友在福州校友会安财之家初次见面,听闻我们是要来对他进行采访的时候,邓本川略显局促不安地说:我没什么可报道的,一辈子在单位上班简简单单,没有为国家做大贡献,没有为母校争光,我只是做我该做的事情。
五载为农土地成为毕生牵挂
1973年邓本川高中毕业后,毅然决定留在乡村。“我是一个农民的儿子,土地是我们立命的根本”“工、农、商、学、兵,当农民是自豪的一件事哦”,就这样邓本川开始了他的农民生活。由于自身努力上进,当时在乡村高中毕业生又属于稀有人才,不到三年的时间,邓本川便当上了所在大队的生产队长,带领乡亲们在田间地头劳作。时至今日,邓本川的家中还珍藏着多本当年他登记的社员工分记录本。对他而言,闽江的水土养育了他,他的根深深地扎在了闽中的水田里、山野间,家乡与土地就是他的“第二生命”。
1978年,为了增长见闻,提升能力,带领乡亲们更好地建设家乡,邓本川参加了当年高考并成功考入安徽财贸学院,开启了他不远千里的求学旅程。在求学过程中,邓本川在繁重的课业之余唯一牵挂的便是家乡的乡亲和土地,甚至在与父母的家信中总不忘问起家乡甘薯的收成与农时,想着为家乡的父老捎点东西回去。临近毕业,毕业论文成为横在他面前的一道坎,但他始终没有忘记当初来到学校的初心,家乡与土地是他坚持求学的动力与源泉。为了跨过这道难关,在那个以自行车为主要出行方式的年代里,邓本川与他的同学一起来到安徽农业改革起步的地方,结合自身所学专业,深入田间地头,撰写出了毕业论文《解决化肥供求矛盾方法试探》。论文以凤阳县当年的化肥用量分析当地农业发展,并提出了一系列发展农业的建议,获得了论文指导老师和答辩组的一致认可,最终取得论文优秀的好成绩。几十年来,乡间的小路是他魂牵梦萦的地方,即使到今天,邓本川仍不时地回到生他养他的闽中乡间,回到他的乡亲父老中。“每每呼吸到刚刚翻过的泥土里夹杂着的青草香,我就知道我回家了”。
知行统一千里闽江传承校训
因为成绩优异,毕业后邓本川并没有如愿回到他的家乡,而是被分配到了省商业厅机关一干就是20年。“记得在上大学时,我们的老师能从上课写到下课,却很少看备课簿,专业知识烂熟于心。教我们《数理统计》的华伯泉老师不仅和蔼可亲,而且满腹才华,能够将高深的理论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课堂上,他总能把深奥的数学理论与统计知识相结合,融会贯通,让我们这些数学基础薄弱的学生也能够及时准确掌握相关理论和专业知识。那时全国统一教材缺乏,刘秉恒老师就亲自编写《农业统计学》教材,讲解理论,传授知识。“成为像华老师、刘老师那样博学广识、知行统一的人是我最大的梦想。”工作之后邓本川在单位从事理论研究工作,积极参与编写《福建省志·商业志》,根据当时商品经济发展实际,先后在《商业经济研究》等省级刊物上发表《县级国有批发商业发展途径探讨》《发挥国有工业品批发商业主导作用》《培育和拓展租赁市场的探讨》等论文20多篇,其中国家级刊物6篇。“理论离不开实际,做好经济统计理论研究工作,一定要广泛开展实地调研”“不出去走走看看,深入到市场与改革开放发展的前沿,在办公室是憋不出对经济发展准确认识的好报告的”正是这种负责的工作态度,邓本川先后荣获1999—2001年度福建省先进社团工作者,2008—2010年度福建省统计工作先进个人,2009年国家安全监督管理总局授予的“安全生产监督监管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在校期间摄于蚌埠市淮河大堤)
发挥余热乡间铸就人生新乐
叶落归根,离开家乡多年的邓本川在退休之后又重新回到了久别的家乡,并决定为家乡做一点事情。“我要用我的笔为后人留下点东西,”为了将家乡的乡土文化传承发扬,邓本川开始修起了村志,“我每天都很忙,看书、收集材料、校书稿……”为了弄清闽江地区的姓氏缘起,邓本川深入田间地头,埋头钻入图书馆。经过几年的辛勤努力,完成了《福建姓氏志·邓氏章》四万字的初稿。为纪念自己的大学生活,在2018年年初结册出版了《大学生活记》。为了将自己的家乡更好地展示给社会各界,邓本川又开始编写起《家乡礼赞》和《普贤村志》。“我要将我们村的砖砖瓦瓦和百年变迁都记录在纸上,就像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所说的‘乡下人离不了泥土',‘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
在采访的最后,邓老依依不舍,“再多留几天吧,我带你们去看看我家乡的土堡、梯田还有古银杏林。”似乎母校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即使有着时间、地域的间隔,但紧贴着的却是那颗火热的心。最后,我们请邓老为在校学子留几句勉励之言,邓本川当场并未答复,但在我们临行前却将他思考一夜后的成果慎而重之告诉我们说:“大学生活,正值人生的青春岁月,虽离校几十载,但对青春的眷念,对母校的神往如同淮河水长流不息,时常在心中荡漾。母校‘诚信博学、知行统一'校训,赐予了我们宝贵知识和精神财富,使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受益无穷。每次回母校聚会,如同失散的儿女回到母亲的怀抱。母校的发展,时常牵动学子的心,身处异地的我们时常为母校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阔步前进、发展壮大、业绩丰硕而感到由衷的喜悦。珍珠辉光伴日月,龙湖碧水映校容。2019年5月,母校将迎来建校60周年大庆,我们真诚祝愿母校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扬帆奋进,取得更加喜人的成就!希望在校大学生,要珍惜青春年华和宝贵时间,勤奋学习专业知识,持恒锻炼身体,迎接未来挑战;要虚心学习他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争取更大进步;要培育自己有益的兴趣爱好,如写作、书画、摄影等,丰富业余生活。既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又要有脚踏实地、勤奋向上的行动,培养良好的道德风尚,增强团队意识,增进同窗友谊。祝福2019年即将毕业的年轻校友们前程锦绣!但要认识到校园与社会环境不一样,理想与现实也有差距,人生道路并不是那么完美、平坦、顺利,也会遇到风雨、逆境、挫折,要正确认识和面对。要着眼美好未来,树立信心毅志,努力奋斗,高歌奋进,采收人生的丰硕成果”。
(撰稿:党委宣传部 冯国涛;审核:党委宣传部 金再华)